“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环境,我们该练就怎样的核心技能?”“刚入大学有些迷茫,如何规划四年时光才算充实?”在机电百家乐补牌 9326的会议室里,2025级新生抛出的两个问题,拉开了一场跨越44年的“时光对话”——三十余位农机八一级校友与160余名2025级新生共聚一堂,在机电百家乐补牌 党委书记王雄的主持下,这场关于传承与成长的对话正式开启。
王雄的开场白自带“时光滤镜”:“今天八一级校友毕业40周年聚会重回教室,我们换种方式穿越,让44年前入学的校友与刚踏入校园的新生对话。如今同学们站在农业现代化的风口,不妨畅想,44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这番话既唤醒了校友的青春记忆,也让新生对未来多了份思考。
三张时代答卷:勾勒农机人成长坐标
三位校友代表的分享,如同三张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答卷,为新生清晰勾勒出农机人的成长路径。机制专业校友、原中国农业机械监理站、鉴定站、推广站(三站合一)站长,现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刘恒新以自身从业经历串联起中国农机化的黄金发展史:“1985年我从西农毕业进入农业农村部时,全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足30%,如今已飙升至75%。你们比我们更幸运,未来将亲身参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2035年正是你们大展拳脚的好时机!”他口中的伟大时代,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代农机人用专业与坚守换来的发展机遇。
农机化专业校友、现清华大学教授韩锡斌则将焦点放在“本科四年的价值”上,回忆起当年在西农的学习时光,他格外强调思维培养的重要性:“44年前我和你们一样,也曾困惑为何来偏远地区学农机,但现在回头看,本科阶段的收获远超专业知识。当年在画法几何实验室反复绘图,不仅练会了技术,更塑造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无论考研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能受益终身的能力。”他还特意提到参观工程训练中心时的感触:“看到老旧设备与智能生产线并存,更明白夯实基础是应对变化的底气,如今西农已是双一流高校,你们要珍惜这份资源,把根基扎稳。”
农机化专业校友、现江苏大学教授马海乐则以“学科适应与跨界发展”为关键词,分享了自己从农机专业到食品机械领域的探索历程:“1985年毕业后,我留校工作8年,后来攻读博士、调整研究方向,前前后后经历了多次专业调整。从服务农业生产到贴近市民生活,核心始终是‘用系统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西农扎实的专业教育会为你们未来跨界发展打下好基础。”
两场精准解惑:给出成长实用指南
对话环节,新生的两个问题直击成长痛点,而校友的回答则像精准导航,为他们拨开迷雾。
第一位新生来自农业智能装备专业,他关切地问:“当前就业环境变化太快,我们机电百家乐补牌 新生该重点培养哪些技能?这些技能又该怎么练?”农机化专业校友、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率先回应,用“守本”与“创新”两个词给出答案:“最强的竞争力,其实就藏在这两个词里。‘守本’就是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当年我们手工焊接零件、自己做榔头,如今你们学智能设计,技术在变,但‘扎实的专业基础’永远是根本;‘创新’则是要打开视野,不能只盯着课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代需求,主动挑选知识、强化能力,做有主见、会选择的人。”
另一位新生则道出了“入学迷茫”:“刚来到大学,不知道该怎么规划时间和大学生活,总担心自己会虚度光阴,该怎么办?”机制专业校友、现西安江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郗江结合自身经验给出接地气的建议:“迷茫很正常,但不能光想不做。大一先把必修课学好,给自己争取选择的权利。大一、大二是试错期,但不能浑浑噩噩,要带着思考去经历。先把当下的学业做好,才有机会去选择更喜欢的方向。”
一份传承约定:对话落幕再启新程
“今天的对话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王雄在总结时,再次强调了这场对话的意义,“老师的职责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大家学会独立思考;校友的分享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为大家提供参考坐标。”机电百家乐补牌 院长黄玉祥勉励全体新生:“44年前,八一级校友带着服务农业的初心踏入西农,用专业书写了农机人的担当;44年后,希望2025级新生能接过这份薪火,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交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这场跨越44年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最务实的分享。从“手工焊榔头”到“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在迭代、时代在发展,但西农机电人扎根农业、服务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当160余名新生目送校友离去时,他们的眼神中少了迷茫,多了坚定——或许44年后,他们也会像今天的校友一样,回到西农,与新一代学子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时代答卷,让这份农机人的坚守与创新,在时光流转中继续传承下去。